欢迎光临
我们一直在努力

能代替禾花雀的食物千百样,别让禾花雀步美洲旅鸽的后尘

锋, 哥阅读(90718)

2017年的12月5日,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更新了濒危物种红色名录,禾花雀从“濒危”直接变成了“极危”,这种美丽的鸟类在贪婪的人类口中迈向绝种的道路。

曾经,禾花雀是成群结队飞行的,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依旧有很多野生禾花雀,如今已经难觅踪影,禾花雀从普通鸟类变成了“空中大熊猫”。

禾花雀并没有大家所说的美味营养,但是很多人就是把这种鸟类奉为“空中人参”,在一些影视作品当中,不乏禾花雀的身影。

在“宠物”与“美食”之间

禾花雀是一种美丽可爱的小精灵,“颜值”很高,叫声也很动听。在北方,很多人喜欢把它养在笼子里观赏。

禾花雀成为观赏鸟

禾花雀学名“黄胸鹀”,身长只有十几厘米,外形有点像麻雀,但胸前有一簇黄色羽毛,腰部和尾巴上长着栗红色的羽毛,色彩比麻雀鲜艳多了。

禾花雀与麻雀有相似之处

禾花雀平时栖息于低山丘陵和开阔平原地带的灌丛、草甸、林缘地带,主要吃昆虫、草籽,有时也啄食农作物种子。在生态学上,整体归属于益鸟。一只禾花雀一年觅食的害虫等于5个农民一年灭虫数量的总和。

禾花雀是捕虫益鸟

禾花雀属于候鸟,繁殖地在西伯利亚及我国北部一带,每年8月之后成群结队往南飞,迁徙到中国南方及东南亚的温暖地区地区过冬,行程可达4000公里以上。

禾花雀的活动区域

就在迁徙过程中,它的命运遭遇了坎坷。在北方被视作“宠物”的禾花雀,在南方却被当成了一种“美食”、“野味”、“补品”。

禾花雀成为一道菜

更有甚者,上世纪90年代,南方某地市还曾办有禾花雀美食节,后被林业部门叫停。

以前吃禾花雀只限于中国南方小部分地区,后来变得更加普遍和流行。经过几年的疯狂猎捕,现在禾花雀在广东地区已基本绝迹。

在利益驱使下,北方多地纷纷加入捕捉禾花雀的行列,捕获后运往南方。

太可悲!13年“吃到极危”

禾花雀在环保人士眼里,无疑是个特殊样本。它原本是一种普通的野生鸟类,数量庞大,和濒危扯不上任何关系。然而在短短的几十年时间内,情况急转直下,种群缩减速度令人惊讶!

无助的禾花雀

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的信息显示,在2004年之前禾花雀还被列为“无危”,此后的短短13年间,濒危等级经历了四次上调!

需要说明的是,濒危物种红色名录上,按照物种受威胁程度依次分为6个等级,分别为:无危、近危、易危、濒危、极危、野外灭绝。

密封包装后运往南方

我们来看禾花雀走向濒危的轨迹:2004年由“无危”变为“近危”,四年后的2008年升为“易危”,再过五年的2013年变为“濒危”,又过四年的2017年12月5日升级为“极危”!

这意味着,如果情况得不到遏制,再有一步,禾花雀就“野外灭绝”了。前车之鉴是,长江里的“白鱀豚”现在已经消失无踪!

白鱀豚被认为已“功能性灭绝”

中国观鸟记录中心在广州周边记录的数据显示,2003-2013年还有零散数量,1-30只不等;而最近3年“在野外根本就没见过”。

2016年11月,国际鸟盟在中国大陆的多个监测点数据显示,目前禾花雀的数量可能只有上世纪80年代的百分之一!

人类活动常常会导致物种灭绝,但多数物种灭绝有其自身因素,比如活动范围小、繁殖能力弱、适应能力差等,但禾花雀不是这样,它是被人类“吃绝”的!

与禾花雀命运相似的,此前有个旅鸽,它也曾经是种群数量庞大的鸟类,20世纪初遭遇人类捕杀而灭绝!

禾花雀的悲剧在于,部分人认为它的肉质富含营养,有滋补强壮的作用。但若仅此一点还好,毕竟自然界中能滋补身体的东西太多了。

要命的是,在中国南方的民间,有很多人将这一理论做了进一步的“解读”,宣称食用禾花雀可以补肾壮阳,并称之为“天上人参”!

不知“天上人参”说法何来  图/@有為榴哥

其实营养学专家坦言,禾花雀的药效和穿山甲一样,只是传说而已,没有任何科学依据,其营养价值与鹌鹑、鸽子差不多。

然而以“敢吃”著称的南方人却相信这种传闻。从清代开始,广东的文献中就有将禾花雀作为食物的记录。但以前人们捕食的数量不大,直到上世纪90年代,食用禾花雀一度成风。

非法猎捕物变身餐桌菜

再加上禾花雀始终未能实现人工繁殖,市场需求全部是野生的。于是它遭遇了灭顶之灾:在从北到南的迁徙途中,处处布满了死亡陷阱!

并且禾花雀捕捉起来不难。猎人们在它们常活动的矮树丛附近张网,稍加驱赶,它们受惊乱飞,很容易“自投罗网”。

捕鸟网成了死亡陷阱

大量捕杀导致种群数量缩减,于是我国1997年出台了法令,禁止再猎捕禾花雀。

然而法令的执行效果很尴尬,数据显示,从2000年至2013年这13年间,光是在广州和韶关两地,查获的被捕禾花雀就多达10万只!

生存危机已无处不在

很快,广东地域范围内禾花雀已被基本吃绝。目前地下黑市出售的冷冻品多是在北方沿海省份捕捉后运过来的。

利益驱动下,鸟贩子的手法残暴。为保证禾花雀的“品相”,他们把鸟放到塑料袋里扎上口活活闷死,再经晾凉入箱包装运往南方的市场。

被捕捉杀死的禾花雀

别傻了!“吃货”的风险也不小

猎杀、食用禾花雀,暴露出人类的贪婪和愚昧。其实“吃货们”大快朵颐时,也为自己的健康埋下隐患。

一方面,为追求利益,鸟贩子会给捕捉到的禾花雀催肥。禾花雀一路迁徙,脂肪消耗很大,被捉到时往往比较瘦小。鸟贩子把它们放在笼里饲养,所用饲料除含油量较大的谷物,还会用激素类药物。

这样含有激素的“野味”,吃下去后会有啥效果,想想挺可怕!

催肥饲料中添加了激素药(资料图)

其次,从食品安全角度看,禾花雀活动范围广,有机会和不同地域的鸟类接触,吃多了这种食物,感染不明病毒的风险也大大增加。

另外,目前市场上的禾花雀都是非法捕杀的,捕获手段中也不排除有使用毒饵毒杀的,此前就曾发生过食用野鸟后中毒的案例。

如此看来,很多人以为自己在吃“天上人参”,其实可能是“天上毒药”!

被查获的非法猎捕物

无论你是不是禾花雀“美食”爱好者,为了自然生态平衡,你还是“口下留情”吧。即便不做此想,仅仅为了自身健康考虑,也不要再吃禾花雀,以减少患病风险!

我们更希望,从这一刻开始,大家都能用实际行动保护这个小精灵。希望将来,我们的孩子不只是仅能在图片中看到禾花雀,在天空、在枝头、在野外,都可以看到它们美丽的身影!

愿它得到你的温柔呵护

北美旅鸽的悲剧

在北美西部山区,原来生活着一种小型鸽子,每年随季节变化,成群结队地在美国落基山脉和墨西哥之间迁徙。由于这个特性,当地人称之为“旅鸽”。

在欧洲殖民者刚到北美时,旅鸽种群数量约有50亿只,超过绝大多数鸟类。天空有鸟群飞过,几乎遮天蔽日。但这种情况很快改变,拓荒者们为得到肉食,用鸟网、霰弹枪等捕杀旅鸽。

美国猎人捕杀旅鸽

后来随着人口增加,对旅鸽的捕猎从探险者的自发行为变成一门生意。许多猎人涌入西部捕猎旅鸽,成吨的鸽肉被装上火车运往美国各地。正是在这个时期,旅鸽数量明显下滑。1857年前后,有人向州政府申请立法保护旅鸽,却被驳回。理由是:旅鸽数量多,不必保护。

美洲旅鸽已经灭绝

美国内战爆发后,无论是战争补给还是普通人食用,都需要更多鸽肉,这导致旅鸽数量再次急剧下降。到19世纪70年代,各地已很难看到成群的旅鸽。到了90年代,只能零星见到野生旅鸽了。1900年3月,一个男孩在俄亥俄州用气枪猎杀了最后一只野生旅鸽。

这期间有人试图人工繁殖旅鸽,但效果不佳。1910年人工养殖的旅鸽只剩下一只。而在1914年9月,最后一只人工旅鸽也死了。这个曾经种群庞大的物种,在1766年被发现后,仅仅不到一个半世纪就灭绝了。

希望旅鸽的悲剧不要在禾花雀身上重演!

禾花雀是一种益鸟,如今它已经在野外难见踪影。这种鸟类并不属于人类的餐桌食物,野生动物有自己的归宿,我们一定不要再捕杀,而且能够替代这种鸟类的食物有千百样。

带你认识肯尼亚纳库鲁湖,全世界最大鸟类保护区,世界级鸟的天堂

锋, 哥阅读(86845)

肯尼亚的纳库鲁湖是全世界最大的鸟类自然保护区,30平方公里面积的咸水湖,生活着超过300万只鸟类,人类每平方公里人口大于一百就算密度,那这座湖的鸟类密度则达到每平方公里10万只的密集程度,这里有保护鸟类的最好自然资源。

纳库鲁湖位于东非大裂谷肯尼亚中西段,也是裂谷中少有的几个盐湖之一。作为地球上最大的断裂带,东非大裂谷形成于3000万年前的非洲与印度洋板块拉伸,造成裂谷后被海水倒灌,纳库鲁湖就是其中的海水湖之一。

在16世纪肯尼亚还处于农耕期时,从内罗毕前往纳库鲁湖需要长途跋涉翻山越水才能抵达,方圆数百里更是渺无人烟,被殖民后才有了湖边的纳库鲁省。由于长期没有人类活动,咸水湖也吸引了无数生物前来繁衍生息。

纳库鲁湖没有出口,而且水源也并不丰富,再加上1700米的海拔高度,导致湖面面积常年在5-50平方公里之间变化。1955年东非大干旱时,纳库鲁湖几近干涸,但随后大雨来临,湖面达到史上最大的50平方公里面积。

根据鸟类专家的多年考证,纳库鲁湖中生活的鸟类常年在300万只以上,其中仅火烈鸟的数量就超过200万只,还有近百万只非洲鱼鹰、苍鹭、斑鸠以及翠鸟等鸟类。如果加上其他陆地动物的话,那数量还得增加20%。

这两百万只火烈鸟又被分为两大类,数量略少的是体格较小、羽毛雪白的小火烈鸟,以湖水中的杂鱼和浮游生物为食;另一类是体格更大、羽毛火红的大火烈鸟,以湖底生长迅速的水藻为主食,二者与其他的鹈鹕、鱼鹰等鸟类倒也和睦相处。

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火烈鸟选择在咸水湖中栖息繁衍? 这个问题直到上个世纪90年代才被解开:纳库鲁湖虽是咸水湖,但地处气候更为温和的裂谷当中,鱼类繁殖期被大大缩减,才引来包括小火烈鸟在内的鸟类前来觅食。

水温随着温度升高,动物和小火烈鸟的排泄物更容易被水温分解产生水藻,也就是大火烈鸟和鱼类的主食。数量更多的大火烈鸟觅食后的排泄物又悉数排放在湖水中,良性循环之下,纳库鲁湖的食物生态链就这么成型了。

由于火烈鸟活动范围可达数百公里,也有排泄物被留在陆地上成为植物养分,湖边区域的植被也因而生长茂密。植被多了动物也多了,当肉食动物发现湖里有数不尽的鸟类可供饱餐时,狮子、老虎和鬣狗也多了起来。

在过去的百多年里,纳库鲁湖一直有“鸟类天堂”和“动物走廊”的称号,不完全统计,每年约有数万陆地动物和几十万鸟类从这里路过,去往植被更密的纳罗克大草原,因此被认为是肯尼亚动物大迁徙中不可或缺的一环。

为了保护地球上并不多见的良性生态环,肯尼亚政府早在上个世纪60年代就将湖区沿岸列为鸟类保护区,后期又在联合国助力下成立第一个国家公园,也就是现在总面积近200平方公里的纳库鲁国家公园,目前范围仍在扩大中。

随着纳库鲁湖的名气越来越大,慕名而来的游客也急速增加,如今的火烈鸟和犀牛早已不在沿岸活动,多数都栖息在半米深度的浅滩中。最佳游览季节也从原先的半年减少至目前的3个月,其他时间很难看到成群的火烈鸟。

要注意的,肯尼亚如果下大雨,火烈鸟的数量也会急剧减少,因为水位上涨后,水藻的